|
|
當前位置:首頁 -> 學習中心 -> 閱讀 |
淺談增強城市景觀微生態的自我平衡 |
|
【字體: 大 中 小】【打印此頁】 |
提供者:系統管理 |
發布日期:2013-06-23 |
|
|
|
|
|
|
城市綠化是城市文明程度的象征,從開始的環境美化到生態城市建設,人們的認識也在逐步提高。為了達到參與和改善城市的物質代謝和能量循環,達到城市與自然相互融合的目的,生態城市的理論隨之提出。整個城市生態由一個個具體的園林景觀組成,搞好園林景觀中的微生態的平衡是城市生態平衡的落腳點,但由于城市景觀建設中自然條件的特殊性,如建筑垃圾的處理、地下管網的避讓、建筑物的遮擋、人流與車流的損害、大氣的污染、城市熱島效應等,都影響園林景觀中植物的生長和存活,影響著景觀生態的平衡。在景觀建設中注重提高景觀微生態的自我平衡能力,形成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良性生態系統,從而改善城市生態,為人們提供舒適的休憩、游覽和文體生活環境。 城市景觀微生態的平衡離不開周圍的建筑,合理的規劃是景觀建設尤其是景觀中微生態平衡的關鍵。在景觀微生態的建設中,應充分考慮周圍建筑的格局。建筑的不同方位以及建筑的高度、體量帶來的光照、濕度、風力和建筑內部的供暖、降溫等設施帶來的種種影響,以及由此產生的微生態的變化,它們都可能影響其周圍的植物的生長、存活以及整個景觀微生態系統的平衡。因此在景觀建設之前就應充分考慮到這一因素。如在同一建筑的南北兩個方位就在光照強度、光照時長、極限溫度、濕度等方面有較大的差異,其在植物的配置上常常就會有所區別,同一植物在南北兩面的生長勢就會有所不同。只有將植物與建筑緊緊聯系在一起規劃,在不同的功能區域配置不同的植物群落與之相適應,才能形成穩定的群落,構筑較穩定的景觀微生態系統。 景觀建設中的園林綠化,就是現代人對已被破壞的自然植物群落恢復的行為。自然的植物群落具有多樣性,由灌木、喬木、藤本、草本等組成具有相對穩定的空間、時間和營養結構,并受所處地區自然條件的影響,形成各種不同的植物群落,形成較為復雜的生態系統。在綠化過程中,注重喬灌木為主、喬灌草結合,營造各種觀賞價值高,改善和防護功能強的人工植物群落,是比較傳統且實用的方法。在注重喬、灌、草結合形成復層綠地結構的同時,也應注意植物種類選擇的多樣性,利用物種的多樣性構筑群落的多樣性,增強景觀的抗干擾能力和穩定性,增加其環境生態效應。單一物種形成的景觀功能較單一,且由于沒有樹種間的相互隔離,同一病蟲害在相同樹種間極易傳播,群落整體抗逆能力下降。在植物配置過程中還應注意保持合理的密度,以避免同種間的惡性競爭而導致植株的死亡,降低景觀微生態的自我平衡能力。 在景觀建設中,綠化樹種的選擇是影響景觀效果的重要因素。在樹種選擇上我們應遵循“適地適樹”的原則,“適地適樹”一般意義上講就是根據氣候、土壤、水分等自然條件來選擇能夠健壯生長的樹種,通常的做法是選用鄉土樹種,這樣就可以保證樹種對本地自然條件的適應性。另外,還可以從長期生長于本地的外來樹種中進行選擇,這些引入栽培的外來樹種,大多是因為具有某些優點而被引入的,它們經過多年的馴化,已經基本適應當地的自然條件。在景觀建設中切忌盲目引進外來物種,它們雖然由于種種人工因素,早期表現尚可,但后期常表現為早衰、生長不良等,抗逆能力下降,難以達到預期的景觀效果。當然現代園林技術的不斷進步,通過人為努力,外來樹種也能形成較理想的景觀效果,但其養護成本增加,加重業主的經濟負擔。同時在樹種的選擇上應根據植物群落的演替規律,充分考慮群落中物種間的相互作用和影響,選擇生態位重疊較少的樹種進行構建群落,尤其是在優勢樹種的選擇上更應如此。因此,堅持“適地適樹”,選擇能夠形成穩定生態系統的樹種,是景觀微生態建設中不容忽視的重要方面。 景觀中的微生態建設中,除了在地面栽花種樹外,應加強景觀立體綠化的力度,豐富植物群落的立體分布格局。立體綠化是指利用城市地面以上的各種不同的立地條件,選擇各種適宜的植物栽植于人工的環境中,使綠色植物覆蓋地面以上的各類建筑物的表面,如屋頂、墻面等,以增加城市的綠化面積。由于綠色植物可以吸收70%的直射光,將20%的直射光反射回去,因此還有良好的降溫和貯熱效應,提高空氣濕度,減弱光污染。同時立體綠化與城市建筑有機結合,增加城市與景觀的藝術效果,使之與環境更加協調統一,創造城市整體的環境美,襯托建筑美,賦予建筑季節感。因此,立體綠化對于景觀的微生態建設不僅是必要的也是必須的。 城市景觀中微生態平衡是一項復雜的生態系統建設工程,應該全面考慮植物的習性、環境條件、綠化功能、城市規劃以及文化蘊涵,營造豐富多樣的人工植物群落。植物群落豐富了,景觀的微生態平衡也就得到加強,景觀也就豐富了,綠化效果也就得到相應的提高,城市生態也就得到改善。 |
|
|
|
|
|
【字體: 大 中 小】
【打印此頁】
【返回】 【頂部】
|
|
|
|
|